當前位置:看看文學>玄幻>靚女截殉錄> 第十三章 整紛剔蠹朝截殉 495節結束語
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第十三章 整紛剔蠹朝截殉 495節結束語 (1 / 3)

第495節結束語

《明史載》:

一 、孫若薇生平:孝恭章皇后(1399年-1462年)孫氏,是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,初封為貴妃,山東鄒平人。孫氏幼時姿色秀麗,十餘歲時,被貴夫人欣賞。因太子妃張氏母親彭城伯夫人——人稱貴夫人,常常入宮探望太子妃,偶然提起孫忠有賢女。孫氏因此機緣而入宮,明成祖命太子妃張氏即誠孝昭皇后育之,孫氏與宣宗朝夕相處,感情頗深。 永樂十五年(1417年),朱棣為皇太孫朱瞻基主婚,卻選取胡善祥為朱瞻基嫡妻,孫氏只能居側室為嬪。 洪熙元年(1425年),朱瞻基繼位為宣宗;封胡氏為皇后,封孫氏為貴妃。宣宗十分寵愛孫貴妃。明朝規定,皇后有金冊、金寶,貴妃以下僅有金冊無金寶,但因皇帝寵孫貴妃,特命賜予孫金冊金寶,開了先例。胡皇后和孫貴妃皆生有女兒(順德公主和常德公主)後,孫貴妃生下兒子明英宗朱祁鎮,宣宗愈發寵愛其,以胡皇后無子所以理應讓賢,逼胡皇后上表遜位。孝恭皇后歷經永樂、洪熙、宣宗、正統、景泰、天順六朝,並作為宣宗朝的皇后,正統、景泰、天順三朝的皇太后,和成化皇帝(朱見深)的主要撫育人,明史多有詆譭:孫若薇是“陰取宮人子為己子”的說法。 宣宗三年(1428年),宣宗廢胡皇后,冊立孫貴妃為皇后。宣宗十年(1435年一病不起逝世,張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鎮為皇帝。新皇帝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,孫皇后為皇太后。正統十四年(1449年),明英宗朱祁鎮出征被俘,朱祁鈺即位,為景泰皇帝(明景泰帝)。十二月為孫太后加上尊號“上聖皇太后”。天順元年(1457年)正月,英宗復辟為帝,廢景泰皇帝為郕王。給孫太后上徽號曰“聖烈慈壽皇太后”。明代後宮徽號自此開始。天順六年(1462年)九月,孫太后逝世。全諡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,附太廟。

二、廢除人殉制,是孫若薇德功。明朝自開國以來,皇帝死後一直實行令人髮指的宮女殉葬制度:明太祖朱元璋開始,成祖朱棣,仁宗朱高熾延續。一旦皇帝歸天,留下的一大群妃嬪,除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外,其它均要陪葬皇帝。然而,對此種殘忍的殉葬制度,諸王大臣竟然也紛紛地仿效,甚至有將嫡妻皆得被陪葬,歷史上有記載的就有秦愍王妃、郢靖王妃、唐靖王妃、衛恭王妃……等等。宣宗帝死後為其陪葬的宮妃,有何貴妃、趙賢妃、吳惠妃、焦淑妃、曹敬妃、徐順妃、袁麗妃、諸淑妃、李充妃、何成妃,除追封此幾妃的正式妃嬪之外,其她曾侍寢無子女的宮人也不在少數地無史冊記載。值得探究的是,宣宗帝死後是誰確定哪些宮女陪葬?依當時的宮廷政治格局,看來只能是宣宗帝的母親張太后,是殉葬制度的忠實執行者。從永樂皇帝駕崩時,昭獻貴妃王氏已去世四年,張氏就早已是後宮的首領人物,確定隨永樂帝殉葬的宮女,當時就應該由張氏或是仁宗。在仁宗朱高熾死後,確定陪葬宮女的大權非張太后莫屬。明朝殉葬制度從實施到廢除的整個過程來看,張先後作為皇后和皇太后,應該有促使皇帝攔截或廢除殉葬制度的機會和能力。然而,她能在仁宗死後,把身為三位親王生母的郭貴妃也陪葬的事實來看,不僅不會行此善政,且執行殉葬制度足夠地堅決。所以說,確定宣德帝陪葬妃嬪的決策,肯定是由宣宗帝遺詔已

明確“國家重務入白皇太后”賦予重權的她作出的。此女人在歷史上竟然有比較好的口碑,甚至被美化為“女中堯舜”,應該是被那些堅持所謂“正統”觀點的封建文人捧出來的。在此同時,在“宣宗”之後,將新皇帝年號定為“正統”,也體現了張的意旨,故此也可印證張的思想立場和確定她的歷史定位。宣宗帝駕崩當年的宣宗元年八月,朝廷以小皇帝的名義,追贈其隨宣宗帝殉葬的皇庶母惠妃何氏為貴妃,諡端靜;趙氏為……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頁